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排污許可管理工作。為了加強排污許可管理,規范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污行為,控制污染物排放,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,公布《排污許可管理條例》,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,條例明確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范圍和管理類別、規范申請與審批排污許可證的程序、加強排污管理、嚴格監督檢查、強化法律責任等方面,對排污許可管理工作予以規范。
近日,由生態環境部統一組織實施、中國環境保護協會承擔技術支持工作的“2020年度環境服務業財務統計”,及由生態環境部指導、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聯合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組織實施的“以2020年為基準年的全國環保產業重點企業調查”正式啟動。上述亮相調查分別自2013年、2017年開始實施,每個年度開展一次,至今共累計獲取超62000家(次)單位數據,為全面摸清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,及時分析、研判產業發展趨勢提供了詳實的一手調查數據。實施期為:2021年3月至5月。
目前,非電領域大氣污染控制的進展相對較為緩慢,非電領域大氣治理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。隨著2017年“大氣十條”取得階段性勝利,火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,未來我國將進入非電領域大氣治理的關鍵時期。非電行業主要包括鋼鐵、水泥、工業鍋爐、玻璃、陶瓷、磚瓦等行業,與排放標準極為嚴格的電力行業相比,非電行業的排放標準相對寬松,各項指標未來具備改造空間。
2020年1-11月,全國粗鋼產量9.61億噸,位居全球第一,占全鋼鐵產量的50%以上。根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預測,2020年度粗鋼產量將達10.50億噸,同比增長5.4%,將首破十億噸,行業整體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大,盈利能力也維持在較好的水平,為全面推行超低排放改造與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。
1月11日,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發布《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》,到2035年將形成系統、安全、環保、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。污水資源化政策規劃的加速推進打開長期市場,預計2021-2025年“污水資源化”帶來的膜工藝總投資額預計超1000億,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。
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,京津冀及周邊“2+26”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污染過程。重污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%,污染過程峰值濃度平均值比去年下降8.2%。10月1日至11月26日,“2+26”城市共出現輕度及以上污染的天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17.4%、比2015年同期減少34.2%,優良天數比2019年同期升高5.9%、比2015年同期升高14.8%。
日前,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制定了《浙江省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》。要求推動現有水泥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,到2022年底前,完成無組織排放控制、大宗物料產品清潔運輸要求,有組織排放控制達到階段性超低排放水平;到2025年6月底前,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。其中2022年底前,水泥窯及窯尾余熱利用系統煙氣顆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、35、100毫克/立方米;2025年6月底前,水泥窯及窯尾余熱利用系統煙氣顆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、35、50毫克/立方米。
近些年來,隨著城市建設與改造的提速,建筑垃圾污染和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凸顯。從存量來看,目前國內建筑垃圾增量每年達到35億噸左右,占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%以上。中國過去50年間至少生產了300億立方米的黏土磚,在未來50年大都會轉化成建筑垃圾。據有關部門測算,截至2020年,中國還將新建住宅300億平方米,建筑垃圾堆存總量已達到200億噸左右,增量每年35億噸左右。
2020年10月20日,由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主編的《日用玻璃爐窯煙氣治理技術規范》(T/CNAGI 001-2020)團體標準(后簡稱《標準》)已由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批準并正式發布實施。《標準》以日用玻璃企業全面達到《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(征求意見稿)》、《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》(環大氣〔2019〕56號)和地方排放標準要求為目的,對玻璃爐窯煙氣治理設施的設計、施工、驗收、運行和維護管理提出技術要求,內容涵蓋工程構成、總平面布置、工藝設計、工藝設備和材料、檢測及過程控制、輔助工程、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、施工與驗收、運行與維護等各方面內容。
日前,寧夏發布《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泥行業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方案(征求意見稿)》。征求意見稿中顯示,全區所有水泥企業均納入超低排放改造范圍,力爭用二年時間,在2022年底全部完成改造并投入運行;停產水泥企業在實施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后方能投入生產。此次涉及的水泥企業共15家,總計34條生產線。改造目標如下:(1)水泥窯煙氣在基準氧含量10%的條件下,顆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別為每立方米10毫克、50毫克、100毫克;(2)所有排氣筒顆粒物排放限值為每立方米10毫克;(3)氨排放限值為每立方米8毫克。